讓“體育重慶”更智慧 滿足老百姓健身需求

記事人:市政協(xié)委員、西南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、博士生導師 彭莉

2020年01月14日08:01  來源:重慶晚報
 

  2018年,重慶市體育局印發(fā)了體育“1+5+1”行動計劃,最后一個“1”代表智慧體育政務惠民平臺建設。

  去年1月,名為“體育重慶”的智慧體育政務惠民平臺正式上線,我和身邊的很多老師、學生,還有很多朋友都試用了這個新平臺,里面有很多實用內(nèi)容,但也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問題。

  作為一名體育圈的政協(xié)委員,我提交了《讓智慧體育真正“智慧”起來》的提案,希望智慧體育建設更加完美,讓體育更好服務于民。

  健身者面臨的尷尬

  過去提起智慧體育,可能很多人覺得只是專業(yè)運動員的事。比如,教練給專業(yè)運動員佩戴裝有GPS的智能背心,可以讓我們把訓練數(shù)據(jù)化。通過身體反饋的數(shù)據(jù),了解運動員的訓練情況,合理增減訓練量。

  最近幾年,智慧體育深入百姓日常生活。通過無處不在的各式傳感器,智慧體育讓我們實現(xiàn)了對各種體育行為的全面感知。

  對于普通人來說,智能體育近在咫尺:每天在微信運動比拼日常步數(shù)的人不少;在支付寶通過體育服務程序打卡、贏取運動紅包的人也很多;喜歡跑步、健身的體育愛好者喜歡用各種智能手環(huán)提高鍛煉效果。

  在我們西南大學,同樣有了最簡單的智慧體育場景運用——過去,大家可能遇到過拿著球拍、籃球去鍛煉,到了運動場館卻發(fā)現(xiàn)沒場地的尷尬,現(xiàn)在不用擔心了,依托大數(shù)據(jù)體育公共服務移動平臺建設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,我們將各個運動場館信息同步到學校官網(wǎng)上,通過官網(wǎng)公眾服務頁面,大家可以提前預訂羽毛球、乒乓球、籃球等運動場地。提前在線支付,按照預訂時間到達場就可以鍛煉,大大提高了場地使用率。

  我認為,重慶市體育局提出的“1+5+1”行動方案,專門把智慧體育政務惠民平臺建設列為單獨的“1”,是很有必要且非常明智的。作為一名體育教師,雖然我不懂電腦技術,但是我還是關注了這個新平臺的建設,因為體育智慧化是未來體育發(fā)展的方向。

  新平臺存在的問題

  “體育重慶”在線惠民服務平臺正式上線,我們學校的不少老師、學生,以及我身邊的一些朋友,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關注。大家紛紛表示,新平臺很不錯,既有重慶體育場館信息顯示,也有賽事資訊、相關健身知識推送。

  我們在使用中,也發(fā)現(xiàn)新平臺存在的一些問題:首先是場館信息不夠智能化,預訂場館仍需通過電話,沒有直接開通網(wǎng)上預訂功能;其次是賽事資訊更新不夠及時,用戶無法獲得最新的賽事資訊;第三是選取的一些健身知識文章不夠嚴謹。

  我是從事運動醫(yī)學研究的,對于健身類文章都看得比較仔細,“體育重慶”微信公眾號科學健身指導欄目中一篇名為《比去健身房方便!三種“神器”在家練出好身材》的文章,推薦用彈力帶、小皮筋、瑜伽球在家鍛煉身體。文中提到的三種鍛煉工具和鍛煉方法都沒問題,但是忘了提醒大眾,每周2至3次中等負荷力量訓練,如何具體應用這些“神器”達到中等負荷。另外,所有抗阻力運動,尤其是大肌肉群參與的抗阻力運動,動作的正確性比阻力的大小更重要。類似文章應該提醒大家注意,在沒有建立正確動作模式之前,不要盲目去做抗阻力運動,否則極易導致運動損傷。

  事實上,力量訓練要循序漸進,從無負荷正確動作模式練習開始,逐漸過渡到對抗自身重力或小負荷的抗阻力練習,再逐漸過渡到中等負荷練習。

  智博會帶來的靈感

  根據(jù)智慧體育政務惠民平臺實施計劃,新平臺將經(jīng)過三個階段實施,目前處在第一階段——建設智慧體育平臺的各項功能。第二階段將按照市體育局統(tǒng)一部署,聯(lián)動直屬單位和各區(qū)縣體育局,完善“體育重慶”主要政務惠民在線數(shù)據(jù)。第三階段將按市體育局統(tǒng)籌安排,全面實現(xiàn)“體育重慶”智慧政務平臺各項運維服務。

  俗話說“萬事開頭難”,發(fā)現(xiàn)新平臺第一階段存在問題后,我也在思考如何改善。去年在重慶舉行的智博會,給了我很大的靈感。在智博會S4館高新區(qū)展臺,我看到了未來的智慧體育館展示——通過手機預訂鍛煉場地;整個體育館全部由智能控制,通過手機上的支付寶,還可以先鍛煉后付款;鍛煉時有現(xiàn)場錄像,鍛煉后可以購買鍛煉視頻,交由專業(yè)教練分析;還能提供遠程教學。

  我認為,我們的新平臺,在場館功能上可以向這些技術靠攏。

  在賽事資訊方面,我認為賽事報名功能應當加強,只要是重慶舉行的全民健身賽事,都可以推送報名渠道。可以增加視頻或者直播,提高用戶體驗感,用戶參賽之后還應提供有關他(她)的比賽照片或者視頻的下載功能。

  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,是智慧體育的終極目標。我覺得,在體育健身知識方面,應當增加用戶調(diào)查板塊,加強用戶個人健康管理,通過和重慶各大高校、專業(yè)隊體育專家合作,提供科學準確的健身知識。未來,還可以考慮增加智能化運動處方的推薦。

  記者手記

  智慧體育,快來拯救我吧

  你愿意鍛煉身體減肥嗎?記者采訪發(fā)現(xiàn),只要是身體稍顯肥胖的人,都會給出肯定答案。可肯定答案也顯示,經(jīng)常參與體育鍛煉(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,每次體育鍛煉持續(xù)時間30分鐘及以上)的人并不多。

  根據(jù)重慶市體育局最近一次(2014年)公布的《重慶市經(jīng)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(shù)比例調(diào)查報告》,重慶18歲至40歲青壯年人群中,經(jīng)常參加體育鍛煉人群的比例僅為30.5%。

  記者沒有參加這次調(diào)查,但只能遺憾地承認,我也缺乏體育鍛煉,參加調(diào)查還會拉低數(shù)據(jù)比例。

  那個在暑假晨練兩小時,到了高三不在教室自習也要上體育課,大學每天到籃球場打球的我,去哪兒了?

  工作太忙只是借口,更大的原因是缺乏堅持鍛煉的動力。

  在剛到報社工作時,當時每天上午起來打籃球依舊是常態(tài)?墒,當一起鍛煉的兄弟們先后因家庭、工作等原因,很難再聚到一起打球后,鍛煉就沒了動力。

  現(xiàn)在我面臨的尷尬是,如果跑步,擔心傷膝蓋;如果在室內(nèi)健身則是得不償失,曾花1200元辦健身卡,最后只去了兩次。自己在家健身自律性不足,仰臥起坐+俯臥撐無法堅持天天做。

  智慧體育的推出,讓我看到了新的希望:通過云計算支撐的電商,讓不愛買東西的我也在買買買;一樣有云計算支撐的智慧體育,是否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分析我的行為,為我推送我最喜歡的體育資訊,給出最合理健身建議,進行科學互動指導,讓更多像我一樣的人重返運動場。

  希望市政協(xié)委員彭莉提到的未來,能更快到來!

  重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趙映驥

(責編:陳易、張祎)